當廢核遊行的現實變成文本
郭力昕 2013.3.15.
趙剛教授(以下省略敬稱)近日在其臉書上張貼〈我要「潑冷水」:關於「反核電」〉(以下簡稱文1)一文,我有一篇投書短文回應。
趙剛隨即再寫了〈309反核遊行所見所思〉(文2)與〈誰的現實?關於反核遊行的回應與再反思〉(文3)二文,並於「文3」部分地回應我的投書意見。趙剛
花了時間懇切回應,我覺得有責任就涉及我意見的部分再做些回應,也藉此將我於投書短文中展開不了的意思,試著鋪陳一下。
回應具體意見之前,容我提一個論辯的技術性問題。趙剛在「文3」的回應與反思,是一文回應多文。我可以理解,時間精力有限之下,逐一對曾批評過「文1」的
文章各寫一篇,不如一起回覆來得省時省事。但這樣混編式的回應裡,雖然趙剛分別回應了幾個論者的意見,但幾位被提及的論辯者,卻也都得概括承受一些統稱式
的描述方式,例如,「大家都在比正確、都精神壓抑不正常」、「大家太委屈了,都想吃糖,都想被鼓勵」,或者「你們自認是左派」、「你們太認同中產階級了
吧」等等。
當然,趙剛在說「大家」時,沒有把自己排除在外。但我不能因為如此就得接受這樣的說法,例如,我就不認為自己有何委屈、想被鼓勵、或精神壓抑――至少在政
治上沒有。我建議趙剛既要認真回應還是別省事,避免將不同的論者「團塊化」,不然這樣可能造成一種閱讀效果,好像外面有一組「圍趙批趙部隊」(若果真有,
我也絕非成員),或者想把自己弄成眾矢之的的受難英雄。我相信後者絕非他的意思,眾多意見對著趙剛,只是因為他的觀點值得與之論辯。
回到趙剛回應我的文章論點。「文3」雖然篇幅較長,我以為大抵上不脫前兩文已經提出的觀點,簡單的說,大約是要談反核運動的現實,必須在批判這個運動的現
實中,將之「深化、複雜化、歷史化」。具體的說,就是今年(或歷年?)的反核運動,太傾向中產階級的廉價主張、缺乏階級面向的論述,既沒有向經濟發展主義
或消費意識挑戰、更沒有對美國兜售核電廠與擴張核武表達抗議。對於我投書文裡建議趙剛留意廢核運動之現實困難情境的回應,他理解或者解釋成這樣:應該注意
實際參與在運動裡的人的心情,因此其發言抱歉地無意冒犯了他們。
而這是我在投書文章裡說的現實與困難情境的重點嗎?趙剛迴避了對我所指的反核運動的困難現實。也許投書文章太短沒說清楚,那麼我於此囉唆的再說一次。
台灣現有三座核電廠(尤其核一與核二)、以及若不阻擋下來就要裝填燃料棒開始運轉的核四廠,它們的迫切現實問題、與一觸即發的危險是什麼,需要我在這裡再
陳述一次資料嗎?趙剛在「文1」說,「保有戒懼之心」不為過、但無需變成「選擇性的恐慌」,或讓恐慌本身變成災難;「文2」說,把廢核的論述僅指向「台電
怪獸」,太過簡便輕佻;「文3」說,20萬人的遊行只能談人的安全,是人道主義式、缺乏進步的論述。但這裡碰到的第一個現實是,台灣核電廠安全問題,不是
一個抽象的概念,只需要我們「存有戒懼之心」就夠了;它可以隨時引發的大規模災難與死亡,是實質存在的危險、與實質的死亡。就算這個恐慌是「選擇性的恐
慌」(即,反核遊行者也該對大陸東南沿海的核電廠或核武恐慌),這恐慌仍不只是一種流行和媚俗。假如人的生命這個物質基礎都不存在了,左翼的進步思考與世
界觀,又有何意義?沒有人反對左翼進步思考與批判的價值,但是就廢核運動而言,人身安全的維護,究竟有沒有急迫性與優先性呢?集中這個訴求以集結更大的參
與人數,就是中產階級人道主義式的退步行徑?我強調,我不是在談任何其他的社會運動(它們都比較可以相對從容地調整腳步,一面實踐一面批判以深化運動),
我們面對的是反應爐與核廢料。
如果趙剛能同意,儘速將現有的核電廠除役、將核四阻止下來的話(至於電力夠不夠、會不會漲價、誰真正受害等問題,先去看一下「綠盟」的大量相關研究與報
告,就會知道這些都可以在替代能源政策上解決,更多的是資訊隱瞞的問題,無需繞著一堆假問題打轉),那麼,就必須在現實政治社會脈絡下,來看待中產階級、
藝人、和廢核遊行人數的問題了。
我提過,反核運動在台灣歷二三十年,雖未曾中斷但困難重重;它被當權者和主流媒體漠視、抵制、甚至污名化,以至於在標籤化為藍綠矛盾後,這個運動就難以得
到大規模的公民參與了。相關運動團體固然非常努力,但是普遍民眾對相關議題的無知程度,則是相當驚人的。在主流政黨政治的叢林法則裡,核電廠這個有著諸多
巨大之政治經濟利益的東西,若沒有足夠強大的民眾聲音,統治者的既得利益集團,是不可能自動調整政策的,這早已是常識。
若稍微注意今年的廢核行動,就會知道它的氣勢,是當富邦文教基金會的陳藹玲,在農曆年後公開表達廢核主張之後,才急速上漲的。當然,今年綠盟等廢核團體的
動員能力更強、準備更周詳,其他的反核聲音也不斷出現(例如幾位電影導演或流行歌手),但是陳藹玲的登高一呼,讓反核團體士氣大振,讓政府部門非常緊張
(據可靠的消息,行政院不同部會的人,鎮日密集拜訪陳藹玲、試圖「溝通」),也讓一向不太過問公共事務的許多演藝界人士群起表態反核。
如果沒有陳藹玲這個代表富裕階級的企業界人士,向著因此感到安心的中產階級喊話,繼而影響了更加謹小慎微的藝人們的先後表態支持反核,主流媒體會在遊行前
一兩週開始、每天兩三個版面(例如聯合報)報導核電相關議題?這樣的媒體議題設定與大篇幅討論,讓台灣各地民眾可能第一次意識到核電這個議題,進而紛紛走
上街頭參與遊行。如果當天全台沒有22萬人走出來,你認為執政黨會理會反核團體的廢核訴求、會弄公投這些玩意嗎?遊行人數當然重要。而這遊行人數及其所創
造出來的政治壓力,相當程度是趙剛所批判的「虛偽、矛盾、嗜血」的中產階級民眾,和將議題「流行化」了的藝人們,共同拉抬起來的。
我當然不打算浪漫化地歌頌企業家、中產階級、或流行藝人對運動的參與,也當然知道富邦同時仍是一個鼓勵經濟開發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財團。但是當他們之中有人
(如陳藹玲)非常例外地,替一個足以大步改變台灣政治社會悶局的運動站台
、背書、發揮其廣大號召力,為什麼我們非要先檢驗他們的階級成色或政治認識,才判定他們是否有資格參與社運,而不是先鼓勵他們繼續站久一點,或者讓其中一
部分人的時髦行動弄假成真、逐漸嚴肅以待?台灣的中產階級、甚至富裕階級,果真一點被激發或自我改變的可能性都沒有,只能以鐵板/團塊視之、批判之?
因為政治與歷史因素,台灣的藝人一向非常保守,除了一些分別替藍綠選舉造勢活動站台的藝人,他們絕大多數是不碰政治或公共議題的。相對於好萊塢的藝人,台
灣的藝人在這方面的參與都差得太遠,而這是台灣政治歷史長期積累的結果。台灣演藝圈和中產階級的保守程度,與這種保守政治生態的改變速度之慢,是跟台灣左
翼論述和行動多年來雖香火不斷、但難以開展成更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局面,擁有同樣的歷史與現實。關心台灣社會進步與實踐可能的人,若是長於論述和批判,如趙
剛,應該在指出問題視野的同時,也能細辨現下的運動還達不到這個視野與高度的因素是哪些。達到的方法,可期許運動者集思廣益,當然未必是由批評者同時得提
供運動策略。但是,至少批評者無需不分青紅皂白,以為提出批判的深度和高度,自動就能對一個現實情境裡的運動有助益。
這是我說的多鼓勵少挖苦的意思。我當然不認為趙剛的挖苦是在攪局鬧場或別有居心,也同意如趙剛這樣有深刻批判力道的評論者,不需要特別去當一個在運動場上
喊加油的那種鼓勵者。我只是期待,趙剛能避免將今年的309廢核大遊行的現場,只是當成一個文本,對這個特定情境的廢核運動的內涵與問題,熟練地進行他的
批判性解讀和分析。尤其當這個文本裡許多性質各異的次文本、乃至於各類視覺符號的來龍去脈,都需要多一點的背景理解時,我以為,趙剛在三篇文章裡進行的批
判與反思,恐怕正是以對現實的深化/複雜化/歷史化的論述,忽略或迴避了常識性的、急迫性的現實問題。
附註:
1.
我被聯合報「民意論壇」版退稿的投書原名為〈請在現實脈絡中潑反核運動的冷水〉,轉投蘋果日報論壇,以〈請在現實脈絡中談反核〉為題刊出。文中提及趙剛文
章時,註明出處為「大陸『觀察者』獨立網站」;此一註明引趙剛困惑,懷疑我是否硬把該文扣上「中國因素」。由於我不用臉書,搜尋趙文的結果,跳出的是在這
網站上的貼文,遂如是援引,乃無心之過,並已就此事私下向趙剛致歉。昨日將我刊於蘋果的投書再看一下,才發現有兩個地方被該版編輯刪掉了:一是「趙剛教授
近日刊於大陸『觀察者』獨立網站的〈我要「潑冷水」:關於「反核電」〉,則需要認真對話」的後半句不見了;二是「我贊同趙文深刻的批判論點本身」一句裡,
「深刻…本身」這幾個字也被抹去。少了「需要認真對話」一句,讓前半句話突兀的站在原地,讀起來更像是要標誌趙剛的「中國因素」了。不用臉書的人仍偶爾想
參與公共討論,且仍以傳統媒體為之,就得承受這種文章字數被控制、因此可以被動手腳的代價,也算是對不用臉書自我孤立的人的一種懲罰吧。但因我的投書刊於
公共空間,無論如何仍應向趙剛這位君子知交多年的朋友公開致歉。
2.
趙剛在「文2」提到,藝人們嚷嚷支持反核,但309遊行時卻大多不見人影。趙剛猜測,也許因為他們的職業使其現身變得昂貴、而必須稀有。這也許確是原因之
一,但據我瞭解,多數藝人的經紀公司是不准他們參加遊行的。因此他們可以在媒體上表態,但不能現身;不管喜歡與否,這是台灣演藝界的現實。如果今年的
309廢核遊行能夠鼓舞更多的藝人加入,也許未來有些藝人可以據以跟他們的經紀公司協商、抗衡,逐漸改變這種演藝圈的保守文化。
2013/3/16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