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6

拷貝那個大量拷貝的年代——評众藝院《麥可傑克森》







由王嘉明、蘇匯宇、黃怡儒三人共同執導的《麥可傑克森》,大量挪用並搬演台灣1980年代的新聞事件、綜藝節目、八點檔連續劇等各類情節,意圖對那個時代的流行文化與集體記憶,做一「自傳式歷史分析唯物批判」(導演語)。
  
但《麥可傑克森》裡對
80年代的追憶,其實一點也不精準。不對勁處,就在於裡面所鋪陳的,譬如楚留香、霹靂車、每日一字、王瀚橫渡直布羅陀海峽、螢橋國小潑硫酸事件、反共義士投奔自由等,無一不是被電視所中介的集體記憶,所以劇中,不會有黨外人士衝撞戒嚴、也不會有520農民事件、更不會有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因為那並不符合當年電視媒體的標準正規尺度,即便它們,也是80年代極重要的時代印記。
       
一個燈光陰暗的劇中段落,盛竹如用招牌嗓音播報著「我國第一位試管嬰兒,今日誕生」,那訊息宛如天啟。因為
80年代,台灣正式進入了「大量拷貝」的時代。瓊瑤式的八點檔,近親繁殖地衍生出一堆同類影集、李師科搶銀行,開啟了類似事件之先河;〈We Are The World〉的成功,在台灣變成了拙劣的仿製品〈明天會更好〉。一切誕生於電視上的「原型」,不論是新聞、戲劇、綜藝等,都變調為無趣的「類型」,不斷地被大量拷貝、仿造再生,直至其意義被消耗殆盡為止。
 
雖然這些事件實實在在地陪伴無數人們,度過難忘且唯一的青春期,但人們終究變得世故,不再對電視裡的各種召喚,顯得大驚小怪,而任何標新立異、出奇制勝,如今都快速地變得乏味陳腐,老套迂腐。我們如此對傳媒訊息免疫,卻難免懷念起那資訊剛開始爆炸,人們輕易激動的
80年代。
 
《麥可傑克森》裡,演員不斷操演那些
80年 代裡的電視風景,讓人開懷不已。但那些笑點,究竟是時空距離所產生的必然荒謬,還是戲劇效果造成的滑稽感?就像如今有線電視台,常有過往舊節目重播,裡面 人物認真無比,但以今日眼光觀之,卻只能是個落伍可笑,《麥可傑克森》意圖扭曲地「拷貝」那個年代,並藉由與今日之落差,來營造出突兀的趣味感,但今日合 理無比的種種,以現在訊息膨脹爆炸之速度,只怕再不用五年,也只能是怪異乖張罷了。
 
這齣劇無法在投入與疏離間取得平衡,前半段因此沈溺在怪趣味的風格操演中,而迷失了想藉由荒謬來達到的批判與疏離效果,後半段想對此有所補償,但無論是對流行人物的公審或新舊世代的對抗,都顯得過於做作,反讓全劇節奏不一致且略嫌冗長。
 
劇尾,導演兼主角的
80年代人蘇匯宇在台上面對其他世代對其偶像的質疑,只能有些賭氣地說:「不管怎樣,我就是喜歡麥可傑克森。」正因此,這齣劇並沒有達到創作者在簡介中所宣稱的,想要採取「唯物批判」的角度回溯80年代的流行文化,卻相反地採用了唯心的、神秘的、鄉愁的態度,將麥可傑克森當作一套懷舊的神祉,救贖那些不再年輕,卻曾與麥可一同青春的五、六年級生。
     
但《麥可傑克森》終究有些動人,尤其劇尾,當蘇匯宇執意用那已近三十的身體,按步操演地舞出〈
Billie Jean〉為全劇做結,人們看到那音樂天王的身體,被詭異地「拷貝」到一個國籍不對、族裔不符、時空不合的肉身裡,彷彿那青春期的殘燭餘焰,依舊在這些人的體內微弱地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