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7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詩意與放逐之旅


本文原刊於《音響城邦》2005年8月號,再見,安哲。


安哲羅普洛斯的詩意與放逐之旅

文‧張世倫



有人說,從作者論的角度來看,一個導演的一生,其實只是在拍同一部電影。這個例子拿到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身上,最是貼切。幾乎所有的安哲電影,都和追尋、漂泊、旅行、放逐、國境、自我認同有關,都會觸及希臘的近代史,並處理他對「電 影」這個媒材的想法。剛在台灣下片的近作《哭泣的草原》也不例外,被稱之為集其大成之作。

但相對於《哭泣的草原》的過於匠氣與刻意,安哲最好的作品,還是他中、前期經典名片,包括《流浪藝人》(The Travelling Players)、《鸛鳥踟躕》(The Suspended Step of the Syork),以及剛在台灣以套裝DVD發行的《塞瑟島之旅》(Voyage to Cythera)、《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及《尤里西斯生命之旅》(Ulysses' Gaze)三部電影。

政治傷痕的《塞瑟島之旅》

1984年的《塞瑟島之旅》,描述一位希臘內戰後,長年被放逐至俄國的老左派,終於在34年後得與返回故國。他的兒子是一位希臘導演,想以父親的故事為 題,拍攝一部電影描述此事。導演的虛構排演與父親返回希臘後真實際遇,逐漸合而為一。家中的親族,難以與其溝通,鄉里的鄰人,如今只想拍賣土地,過往的社 會主義理想,如今已然逝去,連官方都視其為麻煩份子,想以各種理由將這個被放逐一生的老人,再次驅逐出境。

影片結尾,過往把自己紮根在土地上的左派,飄盪一生後,發現回到故國竟也是無根之人,於是自我放逐到汪洋中的木板上,漂泊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象徵著沒有完結的理想,沒有出口的生命,沒有遠景的迷惘。

《塞瑟島之旅》是安哲羅普洛斯最優秀的政治電影。沒有灑狗血的激情怒吼,捨棄義憤填膺的政治控訴,他用一個孤離、固執、苦悶的漂泊老人,來象徵希臘整個世 代左派理想的逝去與凋零,以及異議份子離散異地的隔閡與困惑。遺憾的是,這部經典電影的台版DVD製作,有若干製作上的瑕疵,後文會再提及。

尋父之旅的《霧中風景》

相較於一生追隨理想,結尾卻只能自我放逐《塞瑟島之旅》,1988年的《霧中風景》則是一段尋父之旅。小女孩與小男孩生長在父親缺席的家中,母親信口撒謊說父親住在德國,於是姊姊帶著弟弟離家出走,展開一場尋父之旅。

正如所有公路電影,角色總在途中的挫折與傷害中成長,她們在追尋父親的旅途中,遇到各種具有父親性質的男性角色,包括卡車司機、流浪藝人、軍人等,但卻是 不斷地在情感上受傷。影片結尾,兩人偷渡越過國境,卻滿是迷霧,槍身大作。兩個人死去了嗎?只見小男孩舉出手指,命令濃霧散去,兩人走上一塊具有超現實味 道的土地,圍著一棵象徵父親的樹木,既虛幻,也真實,開放式的結尾,以樹木做為生命及父親意象的設計,讓人聯想起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犧牲》(Sacrifice)片尾。

《霧中風景》最大的藝術成就,就在於安哲捨棄一般以兒童拍攝公路電影時,總要用溫情或感人方式鋪陳劇情的陋習,而把重點放在成人世界的殘酷及成長的苦澀 上。影片不求人熱淚盈眶或大哭大叫。一切,就像劇中人撿到的空白底片一樣,純粹又直接,開放又引人遐想。不故作高傲,也不花俏媚俗,因此被許多觀眾認為是 安哲最動人的作品。

追尋影像的《尤里西斯生命之旅》

原名「尤里西斯的凝視」,1995年的《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是安哲為了電影發明百年所拍攝的作品。影片敘述一位多年自我放逐的導演A,為了尋找在電影史開始之初,三捲紀錄巴爾幹半島歷史的底片,而從希臘出發,走遍巴爾幹半島的追尋之旅。

A認為這三捲從來沒有被沖印出來的底片,代表電影工作者對世界最初的「凝視」。這個「凝視」超越了政治的合縱連橫、國界的區隔分離、人情的恩怨情仇、以及 現今複雜萬分的巴爾幹局勢。然而這趟影像的追尋,不但嚴重地被烽火連天所干擾,被A認為純粹無比的三捲原初影片,更被各種政治勢力認為是偏頗狹隘的影像紀 錄。

影片結尾,在歷經各種死亡與打擊後,挫敗的A在螢幕前看著終於找到的三捲底片被放映出來,內容,卻是一片空白,毫無影像可言。安哲藉此闡述電影工作者總是 因為一個好奇的目光與凝視開始創作,但在電影發明百年後,如今要找到純淨、乾脆、能夠超越世俗的凝視與影像,只怕是越來越困難了。

超現實的詩意影像風格

安哲電影的特色,就在他處理歷史時,捨棄傳統電影的因果敘事及戲劇元素,而以詩意又宏大的影像風格來展現理念。例如《霧中風景》裡,眾人看到下雪時通通靜 止不動,或用港口一個被怪手吊起來的斷手石雕,來象徵主角不斷破滅,卻又執著行進的堅定意念。石雕的意象到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則是一個超大的列寧肖 像航行於河流間,昔日的巨人如今變成被搬運走的歷史遺跡,象徵政治與歷史的錯綜複雜。

安哲的超現實風格,更展現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裡,有一幕導演A在火車上預見昔日的母親,隨之回家後發現是童年的新年舞會場景,片中眾人年輕如昔,只有 自己依舊衰老。舞會進行,卻不斷地被不同年代的秘密警察打斷,家人被帶走,家具被沒收,最後眾人要A加入拍團體照時,從畫面外跑進的A卻已然是童年面貌, 返老還童。此種具有超現實味道的詩意影像風格,打破人們對一般電影的寫實想像,可說是安哲最為人稱道的特色。

意味深遠的長鏡頭與內斂深厚的音樂

安哲電影的另一特色,就是全片的鏡頭數目不多,傾向以長拍鏡頭加上場面調度來舖陳情節。例如《尤里西斯生命之旅》裡,就用一個火把群眾以及拿著黑雨傘群眾 的長拍畫面,來表現不同陣營的對峙。再如《霧中風景》的一幕強暴場景,我們只見漫長的鏡頭裡,小女孩被拖進卡車後座,小男孩四處找尋,鏡頭用帶著點距離的 角度觀看事件發展,彷彿暗示著面對大環境時,個人的無能為力。《塞瑟島之旅》的片尾,只讓你看木板上的老先生與老太太,在沈穩殘酷的鏡頭前,身影逐漸模糊 變小,直至結束。

安哲影片中不斷出現的流浪樂手,是他電影的註冊商標。他的專屬音樂家伊蓮妮卡蘭卓(Eleni Karaindrou),擅長從希臘民間音樂取材,以內斂又深厚的音樂風格,搭配宿命感濃厚的各種主題變奏,來搭配安哲宏大的視覺風格。伊蓮妮卡蘭卓在 ECM旗下發行的系列安哲電影配樂專輯,如今已被視為乃電影配樂的經典。

性別呈現的平板化

安哲較為人詬病處,是影片的女性形象總是過於平板單一,就像那些希臘羅馬史詩一樣,她們的存在,彷彿只是被動地去襯托男主角的各類英雄事蹟。在《塞瑟島之 旅》裡,女性不是上一輩逆來順受的母親,就是這一輩用身體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姊姊。《霧中風景》裡,雖然給了我們一位個性鮮明的女主角,但片尾還是要靠她的 弟弟施展神話般的能力,她們才能撥雲見日,看到那霧中的風景。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裡,伴隨著導演A在巴爾幹半島一路尋找影片的,是一位不斷以各種面貌、各種身份、毫無緣由出現在他身旁的女性。他就彷彿尤里西斯的妻 子般,無視各種誘惑,一心等著主角的歸來。這部片子中的女性角色,不但缺乏明顯動機,她神秘的現身,萍水相逢的性愛,對男主角毫無保留的付出,都顯示其只 從屬於主角英雄事蹟的次等地位。

電影,雖然不必那麼政治正確地講求性別呈現,但在看慣那些安哲羅普洛斯的大場面與長鏡頭,並感嘆其中(男)主角受限於歷史與大環境的制約時,更該看到其中的女性,總是男人的附屬品,缺乏自身的個性與深度。

草率且粗略的翻譯水準

這套安哲DVD最大的問題,出在不夠精準的翻譯上。三部電影都附有中英文字幕,但中文字幕似乎是從國外片商附的英文字幕轉譯而來,加上翻譯者對電影原意掌握不足,導致水準參差不齊,造成觀者造成不少困擾。

於是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裡,如今逐漸被國人知曉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Che Guevara),被翻譯成「吉桂瓦拉」,以拍《聖女貞德受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聞名的丹麥導演德萊葉(Carl Dreyer)變成「德雷爾」,最離譜的是,把俄國電影導演兼蒙太奇理論先驅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誤翻成「愛因斯坦」 ,結果片中兩位導演主角,在酒後討論到底喜不喜歡愛因斯坦,讓人看的一頭霧水,實在非常離譜。

另一種翻譯的問題,則出現在字句不夠精準上。譬如《尤里西斯生命之旅》裡,最關鍵的字句是「凝視」(gaze),代表著所有電影創作者對外在世界的探求與 摸索。也唯有因為這個「凝視」,才造就了電影史的百年盛世。但這個「主體」探索外在世界的「凝視」,時常在翻譯中變成以「客體」為主的「焦點」或「重 點」,原意為主體的「看」,意義卻轉移成客體的「被看」,意義差距頗大。

再譬如以失散父親為主題的《塞瑟島之旅》裡,很重要的一個劇情結構是,男主角在片中正在執導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也是以他失散多年的父親為主題拍攝。安哲 在此,故意讓我們看的電影,以及正在排練的「劇中劇」,在情節與對白上彼此重疊。於是同一句對白,會一字不差地出現兩次,分別由劇中劇的演員及主角的親友 分別講出,藉此來混淆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但這個刻意重複對白的技巧,卻被翻譯成成不完全相同的中文字句,導致觀眾根本看不出來角色是在重複同一句對白,使 得效果大打折扣。

安哲的電影劇情常如夢境般,因果關係並不清晰,人物角色混淆曖昧,因此有能力直接以英文字幕觀看電影者,不妨考慮捨棄這三部片子的中文字幕,才能對影片的原意及劇情,充分掌握。

被閹割的安哲長拍美學

《塞瑟島之旅》中,也包含著這套DVD最糟糕的幾個製作瑕疵。片尾,主角的父親自我放逐在海上的浮木上,主角帶著母親到港邊酒館歇息,並急著想打電話找人 幫忙,卻意外發現姊姊人在酒館後面的小房間內,與陌生人放蕩做愛。安哲在這個片段裡,用一個將近四分鐘完全不間斷的365度長拍鏡頭,來把酒館內有人憂愁 傷感,有人飲酒作樂,有人門後偷情的眾生相,用一個長拍的場面調度表現出來,完全是大師手法。

遺憾的是,在台版DVD裡,卻莫名其妙地把主角撞見姊姊在酒館後面房間內與陌生人做愛的片段,魯莽又粗暴地剪掉,完全不顧及這個長拍鏡頭以及配樂的連貫 性。這個性愛鏡頭,既無裸露三點,又對劇情發展至關重要(象徵兩代人對政治及社會信仰的歧異與幻滅),卻在毫無理由的狀況下消失,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到了片尾,老太太決定追隨老先生,兩人站在海上的浮木上,自我放逐,直到身影漸小。這個長鏡頭,在台版DVD雖然並未刪減,但正常版本裡,結束後應該還有 幾秒的黑螢幕,好讓觀眾在情緒上能有所轉折與沈澱 ,但在台版DVD,卻是快速突兀地跳回DVD主目錄,讓人絲毫沒有回味餘韻的空間。

小結

做為評論者,雖然感佩台灣發行商有膽識與遠見,願意發行安哲羅普洛斯的套裝DVD,但又為裡面缺乏品管的翻譯與私自剪片的瑕疵完全無法苟同。隨著DVD規 格的風行,未來以區碼來區分各國市場的方式,將逐漸被有自覺的消費者打破。面對越來越講究品質的消費者,台灣片商的競爭對手,除了歐美等國的進口品外,還 包過中國大陸盜版的藝術片DVD。台版DVD若製作水平不如人,翻譯上不夠精準,那麼未來要面對的挑戰,恐怕會是極其嚴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