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3

「華氏九一一」的台灣啟示錄

今年坎城影展時,記者詢問出了名反美的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對「華氏九一一」(Fahrenheit 9/11)的看法。高達,用他一貫隱諱曖昧的語法說,某種程度上,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跟小布希,根本沒啥兩樣!
                            高達此言,是因「華氏九一一」雖反小布希,但影片中所使用的論辯及敘事邏輯,都驚人地與小布希等政客慣用的語法十分神似。在他們對事物的分析,語調總是強制 飽滿,缺乏空隙保留,邏輯黑白分明,善惡清楚對立(小布希vs.海珊、摩爾vs.小布希),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小布希以牛仔精神入侵伊拉克,摩爾則重複過 往,自己當英雄去堵權勢者,好製造具娛樂及衝突效果,實際意義卻不大的「街頭嗆聲秀」)。而無論是小布希或摩爾,所言所行都用一種「絕對真理」的結論態度 呈現,他們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所言所行,並非鼓勵觀眾能自我思考,好看到事物的全貌。摩爾說,這部影片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讓小布希落選。
                  
摩爾除了猛轟小布希的施政作為,影像手法則結合了音樂錄影帶、陰謀論、電視脫口秀、八卦閒談、扒糞傳統等美國通俗文化元素。善用一般人看得懂的影像語言,是 他最大的長處。但觀眾不能不警覺的是,若我們喜歡摩爾的電影,可能終究只是因為認同他的政治立場罷了,摩爾這種說故事的手法,也可以被任何一部持相反立場 的影片採用。事實上在「華氏九一一」造成轟動後,美國出現了一大票反摩爾的「嗆聲」紀錄片,例如「麥可摩爾恨美國」(Michael Moore Hates America)、「華氏騙肖九一一」(Fahrenhype 9/11)等,互罵不休。
          
疑, 聽來有點耳熟吧?「華氏九一一」現象,其實非常神似台灣氾濫成災的政論節目,形式互相抄襲,彼此各持立場,交相咒罵嗆聲,醉心影響政治,卻不能讓人沈思自 省。早在半年前,就有不少輿論領袖與扣應節目主持人在根本沒看過「華氏九一一」的情況下,盲目鼓吹台灣導演應模仿這類風格,好介入黨派政爭。
                   
他們不知道「華氏九一一」最動人處,不是那些在朝在野的黨派政爭,而是摩爾描述自己故鄉因為經濟窮困,當地子弟只得大量從軍謀生,成為美國攻伊政策下最大受 害者。對於政治、戰爭、與階級剝削的剖析,是全片最有說服力處,這豈是本地政論節目僅侷限於藍綠鬥爭之偏狹,所能比擬?
               
觀人之長,反思自身不足,作為地球村一員,我們也該記住本片所呈現,只是「九一一」論述裡的一種美國觀點。正如另部電影「九一一事件簿」(11"09"11 - September 11) 集結了11位導演來自世界各地的眾聲喧嘩,關於「九一一」,關於美國,關於反戰與否,台灣也該有自己的觀點與態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