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9

後設敘事,結局開放,顛覆類型傳統的奧地利片《Hotel》

今年坎城影展的奧地利片《Hotel被片商取了個「鬼飯店」的譯名。對那些受片名吸引,期待目睹猛鬼出閘的觀眾來說,看這部電影卻只能敗興而歸。但,這並不意味「鬼飯店」是部失敗的電影,只是必須以超出傳統恐怖片、驚悚片、及鬼片的角度仔細觀之,才能察覺導演的意圖,及全片特殊的重點所在。   

「鬼 飯店」設定在奧地利森林中,一所人煙稀少的旅店,女主角以外地人身份來此任職,卻發現先前擔任此職的女服務生神秘失蹤,旅店內每人都舉止古怪,不甚友善, 且避談此事,旅店及黑森林本身,則充斥各種古老的女巫傳說與陰森氛圍。各種線索與畫面的暗示,讓女主角開始懷疑,自己將成為某種不知名的黑暗力量促使下, 下一個失蹤的人。

「鬼飯店」最受爭議也最趣味處,就是直到片尾,導演潔西卡賀斯樂(Jessica Hausner) 都沒有明確告知觀眾,是什麼原因使女服務生神秘失蹤,她只善用各種場面調度及美術設計,營造出不安詭譎的陰霾氣氛。至於讓人失蹤的黑暗力量,以及出人意表 的開放式結局,背後究竟是謀殺?情殺?私奔?邪靈?巫術?甚至鬧鬼?答案可任選其一,亦可以上皆是,甚至有可能是「以上皆非」,什麼都沒發生,一切不過是 主角神經緊張的心理劇。喜歡哪種答案,任君選擇。

傳 統鬼片或驚悚片,不管劇情多麼光怪陸離,故事多麼匪夷所思,最後總會提供一套自圓其說的結論,做為交代。而無論這個結論多離譜,觀眾因為知道類型片的既定 法則及慣用符碼,也就能坦然接受。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神秘不可知事物」的詮釋,反倒無法像類型電影那般,有個清楚明白的成因自圓其說。

庶民生活的靈異經驗,反倒較接近「鬼飯店」的敘事邏輯—成因可以是任何一種,如鬧鬼邪靈巫術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發生,單純是你我「想太多」。表面上顛覆了類型片傳統的「鬼飯店」,反倒弔詭地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中對「神秘不可知事物」的詮釋態度。

此 外「鬼飯店」不把故事說死,說滿,使全片開放式的敘事充滿「後設」的趣味。與其說這是部鬼片,不如說是部「沒有說完」的鬼片。舉凡此類電影的基本要素,如 古老傳說、陰森空間、男女私情、嫉妒冤仇、階級差異等,本片通通具備,導演卻極度內斂,點到為止,保留極大想像空間給觀眾詮釋。

對於只想得到感官刺激,懶得在刻意留白處自行詮釋的觀眾來說,全片恐怕過於沈悶。但它就像個骨架完備,材料充足,外觀卻未定型的建築物,有賴觀眾自己動手,來完成想像中的故事圖像。這樣的敘事企圖可謂勇敢大膽,但大概不是每個觀眾都能歡喜接受這項挑戰。

沒有留言: